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
去年此時,聽說北京西城開展“馬院進社區”理論宣講,就有一個疑問始終在心頭:高校課堂上,有的大學生聽理論課感覺枯燥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靠死記硬背通過考試;而請馬院的學生走進社區,給愛嘮家常、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他們聽得懂嗎,能入耳入心嗎,“馬院進社區”真能敲開百姓的心門嗎?
帶著這一連串疑慮,在平時的新聞報道中我一直關注著這件事,總想探個究竟。8月19日,就著“文明中國”主題采訪走進北京的機會,來到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先是仔細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負責人介紹情況,后又坐下來,向項目親歷者、受益者請教了一堆問題。回來后,又給有的社區負責人和參與宣講的學生打電話、發信息,還在網上查看網民的留言。
經過一番了解和印證,發現實際情況與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宣講中他們從“遛狗不拴繩”聊到文明秩序,從“加裝電梯糾紛”講到鄰里和諧,從“高空拋物”說到法律責任……“00后”馬院學生在一場場精心準備的“遇見”中,收獲了無數“鐵粉”。
回想:由“理論課”變成“實踐課”
坐在我斜對面的是鐵樹斜街社區黨委書記張曉晶,一位四十出頭、滿臉善良的“姐姐”。我先請教她做社區工作收入高不高,有沒有編制,工作壓力大不大等問題。在她的身上,由內向外散發著一種叫人信任的責任感,她一一作答之后,我話鋒一轉,突然“刁鉆”地問,您那邊舉辦過“馬院進社區”宣講吧,效果怎么樣。此刻的她無加思索地說,“當然辦過啊,好著呢”。她對宣講效果肯定的回答,在后來的多次采訪中,得到了證實。
因為都很忙,我靈活地開展采訪,給中國政法大學馬院研究生唐偉倫發了一個語音,請他說說自己參加宣講的真實感受。他很快回復我多條信息,回憶起去年11月,到煤市街東社區,本來是他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題,精心準備了一次“理論課”,卻變成一堂讓他熱淚盈眶、深受教育的“實踐課”。
宣講當天,社區活動中心坐得滿滿當當,前排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聽得格外認真,不時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唐偉倫結合社區黨員“牽頭成立鄰里互助群”“幫獨居老人改造老化家居”等案例,分享自己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理解,臺下突然傳來清晰的掌聲,一位老爺爺用力拍著手,向他頻頻點頭。
宣講結束后,這位爺爺特意過來與唐傳倫握手,神情激動地掏出泛黃的黨員證說:“小伙子你看,我有50多年黨齡,今天聽了你的講述,想起了年輕時在社區帶頭搞衛生、辦夜校的事情。現在你們年輕人接了班,把政策講得這么明白,我們老黨員也得跟上!”爺爺還介紹了這個月看望獨居老人,陪嘮家常、幫助檢查水電等事情,一言一語都透著對社區的牽掛。
這一天陽光明媚,溫暖的光灑在社區門上的“黨員之家”牌匾上。唐偉倫突然明白,宣講不只是把理論講給居民聽,居民也會用最樸實的行動,教會年輕人懂得什么是“為人民服務”。這段參與宣講的經歷,成了他在馬院學習生涯里最生動的教材,讓他更加堅定了把理論落到實處、把溫暖送到基層的決心。
這樣生動的場景,是“馬院進社區”宣講活動的一個縮影。如今,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馬院進社區”歷經2年多的探索,現已成為北京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品牌活動,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結合、高校與社區聯動、文明青年與社區居民共鳴的實踐之路。
創新:請“學生”當“先生”
聽了幾位同志的介紹,我心中的疑問打消了不少。我又好奇地問:“當時怎么策劃出這個項目的,進展順利嗎?”聽我問這些,西城區委宣傳部文明指導科科長李紀潮放下手中準備讀的介紹材料,笑著說:“這不是想把事情辦好嘛,只要去做,辦法總是有的,大家一起合計出來的。”
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基層,重要的一件事兒就是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人民、凝聚人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國上下,始終是一條工作的主線,各地開展著豐富多樣的理論宣講。然而,在西城區的老舊街區里,如何將黨的創新理論、“國之大者”轉化為老居民聽得懂、愿意聽的語言,如何把大伙召集來、聽得進,還真是一道現實的難題。
有人提議,“能不能找些懂理論,又有熱情的年輕人來試試?”“咱們社區工作人員不少都畢業于知名高校,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系統學習過黨的理論,又需要參與社會實踐,到基層了解我們街道這樣的情況,可不可以請他們來給居民講講課,也完成基層鍛煉呢?”
這個提議迅速得到了響應。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建對我說,“城市文明建設,需要理論引路。”他很快帶領主責科室認真研究這個創意,重點是把“誰來講”、“怎么對接”、“講什么”、“如何保障”等問題弄清楚,形成了方案。當即發動街道宣傳干部聯絡自己熟悉的高校,很快聯系了一些還在高校就讀的“社區子弟”,邀請他們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回社區來試講。
“第一次請的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位研究生,講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李紀潮回憶,“他舉了社區加裝電梯的例子,開始居民意見不統一,有的還起了糾紛,如何化解這個矛盾,社區沒有好辦法。當聽了這場講座后,居民思想一下通了,問題迎刃而解。”
初戰告捷,項目模式逐步固定下來。2023年6月,西城區委宣傳部在廣內街道開了高校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7月,由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牽頭規劃,將“馬院進社區”列入基層理論宣講創新項目,項目名稱、組織方式和宣講內容等問題進一步明確下來。首批邀請了13所高校20多名學生,分別走進大柵欄、什剎海、牛街等街道的社區文明實踐站開講。
拓進:化“講理論”為“說生活”
萬事開頭難。那天在大柵欄座談會后,西城區委宣傳部文明創建科科長楊洋跟我說,方案是方案,真做起來也是要不斷實踐和改進的。她舉了一個例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師小晗第一次進社區宣講時,就感到“開始真的挺難。”當時師小晗開始準備了滿滿兩頁紙的“法治中國”理論框架講稿提綱,結果剛講兩分鐘,就有大爺打斷,問她:“同學,你說的這些,跟咱買菜、遛彎有關系嗎?”
師小晗同學反應挺快,馬上意識到理論宣講不能“自說自話”,要找到與居民生活的連接點。于是,她調整了思路,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從居民身邊的“小事”切入,巧妙地問大爺大媽:“從自家窗戶扔菜幫子,算不算違法?”沒想到,師小晗問的這個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居民的討論,有位大媽說:“原來我差點違法了!”
這樣一個切入點的轉變,正是“馬院進社區”項目內在生命力所在:用“小切口”講清“大道理”,用“身邊事”解讀“大政策”。
我仔細閱讀了區委宣傳部提供的總結材料和有關報道,其中提到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倫雨晴同學在新街口街道參加了“馬院進社區”首場專題宣講。她以“解鎖一切為民的‘心’密碼”為主題,從“從變與不變征程中,彰顯‘初’心為民”“從真和假的比較中,彰顯‘真’心為民”“從大與小的辯證中,彰顯‘齊’心為民”三個角度,闡釋中國共產黨的不變初心,宣講有理論高度,又有情感溫度,現場掌聲不斷。
西城區推出的“一元早餐”暖心之舉,是政府幫扶失能、空巢、獨居老人的好辦法,受到各方面好評。多個學生在宣講中把這一民生細節講給大家聽,引發了聽眾的強烈共鳴共情。沿著這條路子,“馬院進社區”越進越深入,越來越受到居民的真心歡迎。
基層理論宣講做好了群眾聽得進、真受益,做不扎實、浮在表面,就會成為形式主義,會挨罵。“馬院進社區”宣講摒棄了照本宣科,將抽象的理論與群眾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理論變成解答生活疑惑、指導日常實踐的工具講活了,就能真正管用實用,理論就不會是高高在上的教條。
互動:變“單向輸出”為“共同參與”
隨著項目的推進,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動項目引入“雙導師制”,由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擔任理論導師,由社區文明實踐站站長擔任實踐導師,讓馬院學生宣講員掛職文明實踐站副站長,既能得到兩位導師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又有更多精力承擔理論宣講任務。
對此做法,什剎海街道黨群辦科長徐展非常認同,他跟我說,“做基層工作難就難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上”。他認為“馬院進社區”項目創意不錯,主要是充分調動了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為他們記錄志愿服務時長,得到學校認可。重要的是委任學生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副站長,讓他們的實際能力得到全面鍛煉,真正了解了基層實際情況,對今后的成長很有幫助。他介紹,什剎海街道先后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馬院結對,22個社區每個社區都請1名學生做宣講,原則上每個月開展一次活動。
“我們要求學生宣講員要有問題導向,更加注重接地氣。”許建介紹,“每次宣講前,學生都要到社區調研,了解社區的特點和居民的需求,找準切入的問題點;宣講后,要注意收集意見反饋,找到宣講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內容、改進方法。”
這種“問題導向”,讓“馬院進社區”更貼近人心,受到歡迎。清華大學博士生團隊利用“元宇宙”技術還原老胡同的歷史風貌,通過VR設備讓居民“穿越”回到過去,感受城市的變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師生則帶著居民,一起拍攝“理論微短劇”,用情景再現方式解讀政策。
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冉金昊看來,評判宣講的效果不是看宣講員講得如何精彩,而是要看對聽眾產生了什么影響。他對我說了一件難忘的事,兩年前,他在西長安街街道鐘聲社區一次宣講后,李志健老人特意留住他加微信,告訴他錄下了當天的宣講,回去給孫子看。之后,冉金昊應李志健老人的邀請,與他的孫子及其身邊的小朋友,開展多次面對面互動分享。冉金昊認為,社區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將黨的創新理論帶回家,這種自發的、樸素的、自覺的精神傳承,是精神文明建設在基層深入人心的真正體現。理論宣講的意義,不止于知識傳遞,更在于播撒了理論的種子。
“馬院進社區”逐漸從“學生講、居民聽”的單向輸出,發展為“雙向互動、共同參與”的文明實踐模式。之所以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克服了形式主義,打破單向灌輸模式,開展雙向交流,讓宣講者深入群眾、了解群眾,讓群眾參與其中、表達需求,使宣講內容真正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形成良性循環。
機制:從“試點開辦”到“全區推廣”
為提升品牌、擴大成效,西城區委宣傳部現將“馬院進社區”列入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出臺支持政策,設立專項經費,推動13所高校與15個街道建立結對機制,結成“文明實踐伙伴”。
有了機制和政策的有力支持,項目就更有活力,內容和形式在各個街道不斷創新。展覽路街道推出“胡同里的論文選題會”,在四合院的老槐樹下,學生與居民探討“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對生活帶來的變化。什剎海街道結合“非遺”文化,邀請學生與老藝人進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話”。
近兩年,活動引起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和北京市委宣傳部領導的關注,對項目如何提質擴效,他們在調研中給予了明確指導。牛街街道工委副書記馬鳴揚說,“上面領導來牛街考察,在爛縵胡同Citywalk(城市漫步)看老胡同的新變化,聽我們講‘西城大媽’的值守故事,肯定‘馬院進社區’的做法,幫助提出改進辦法,現在我們的干勁更足了。”
牛街街道結合區域和文化特點,始終聚焦民族團結這個主題抓精神文明建設。在“馬院進社區”宣講中,通過講好多民族家庭故事,向各民族兄弟姐妹傳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馬鳴揚說,“這些活動不僅傳遞了理論,更凝聚了人心。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社區凝聚力增強了。”可見理論宣講只有融入基層治理、文明建設和日常生活,才能成為連接黨與群眾、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活動還需要怎樣改進?這是采訪到后面時我想的最多的問題。收到北京理工大學馬院副教授張雷對此問題的回復,已是夜里十點半了。作為“馬院進社區”活動的導師,他告訴我,為給學生做好輔導,他多次到社區調研,自己也上臺宣講,并以此活動為例撰寫了論文。他覺得活動很有意義,拓展了學生社會實踐和接受教育的路徑,提高了社區居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思想認識。活動在組織優化、選題準備、方式改進、信息反饋和持續推進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實踐出真知,教授所言,令人心折首肯。
啟示:于“實踐探索”走向“規律賦能”
目前,西城區已累計組織600余名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走進全部263個社區,開展宣講活動1000多場,覆蓋居民超萬人次。許建說,“我們希望通過制度化、常態化地推進,讓這一項目模式可復制、可推廣。”
通過這次調研采訪,特別是與各方面的討論,讓人清晰地感到“馬院進社區”項目的效果越來越好,這是西城區將其確定為重點工作、品牌項目,持續推進、緊抓不放的結果。我們做工作到底如何克服形式主義,真正贏得群眾的歡迎,這里面蘊含的規律值得思考和總結。
“問題導向”是第一位的問題,但工作中偏偏容易忽視。“馬院進社區”在實踐中逐漸摸清方向,每次宣講都從問題入手,密切回應民生關切。從文明養寵到涵養好家風,從高空拋物到社區治理,從家門口老年食堂到銀發經濟新模式,從鄰家孩子高考志愿填報到國家人才培養,這些百姓小事都牽動著家國大事。我們的工作只要緊緊回應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理論就能從“空中樓閣”落到“柴米油鹽”,就會產生強大吸引力和看得見的成效,真正走進群眾心里。
“品牌思維”是工作能否乘勝追擊、倍增效應的分水嶺。實際工作中,多數時候是做一件算一件,缺少明確的品牌定位。有的是見一項想干一項,啟動的多,往實里干、往深里干、往久里干還不夠,探索規律、打造品牌的意識尚有欠缺,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推動乏力。“馬院進社區”項目通過制度保障、資源整合,從“活動”升級為“品牌”,從“試點”推廣為區里“全覆蓋”,總結推廣提升做得很及時。有人說,基層理論宣講一旦流于形式,不是對黨的理論的正面宣揚和傳播,而是對黨的形象的破壞。其實,哪一項工作都是如此。只要樹立責任意識、品牌思維,注重機制建設,有計劃、有組織、有保障、有評估、有改進地持續深入下去,就會好事辦好、實事做實。
青年是最有希望的力量,他們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對象,更是可以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力量。“馬院進社區”敏銳地關注到了青年這支生力軍,讓青年學子當理論宣講的主體,又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搭建舞臺。通過“雙導師制”和“掛職實踐”,引導和支持學生深入基層,讓青年話語激活理論傳播“碧波萬里”,在服務群眾中增長才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特別要善于激發青年的創新活力,引導青年在實踐中磨礪心志、貢獻力量,以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群眾的方式傳播理論、創造成果。
“我看到臺下大家聽得很認真,有的不時點頭表示認同,這讓我漸漸放松,更有信心把內容講好,讓更多人了解黨的政策帶給百姓的實實在在好處。這樣宣講也特別有價值,堅定了我繼續傳播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決心。”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張岱瑤8月26日才在六部口社區做了宣講,她電話里對我說的這番話,或許是對“馬院進社區”密碼的生動注解。這次對“馬院進社區”的近距離觀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場理論宣講,而是看見了青春力量與基層沃土的雙向奔赴,看見了理論火種點亮了萬家燈火,看見了一張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鮮活答卷。(采訪報道組:成竹)
來源:中國文明網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