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
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古老文明怎樣滋養當今城市文明?2025年初秋,我們走進北京的大街小巷,尋找答案。
老傳統的新表達: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
在許多人眼中,“文化遺產”仿佛自帶時光的濾鏡:是戲臺上漸散的余音,是只能在博物館里被定格的、沉默的“過去”……美,卻與沸騰的當下無關。
可如今,這層濾鏡被打破:國潮爬上冰箱貼,小小剪紙變成時裝……文化遺產成為可觸摸、可穿戴的“當下”,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鐘鼓樓下的市井生活
天剛破曉,鐘鼓樓飛檐染上一抹清暉,大爺大媽們迎著微涼晨風,氣定神閑地打起太極拳。
早飯過后,廣場上愈發歡騰,彩毽在腳尖輕盈起落,如蝶紛飛,笑語喝彩聲聲清脆。
暮色四合,廣場舞旋律躍動夜空,晚風與節拍交織,融入鐘鼓樓沉靜的剪影之中。
這,便是北京鐘鼓樓廣場的市井日常,一幅流淌著煙火人間的生動畫卷。
老遺址的新生命
正陽橋石橋是中軸線上單體最大的橋梁。為了適應城市交通發展,民國時期,正陽橋改建過;20世紀70年代,因道路改造,古橋被埋入地下。
“很多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來了都說‘年輕時候都在這游過泳’。”正陽橋遺址考古方艙運營主理人張仔茉笑著說,如今被考古挖掘出來,主要是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更完整的歷史物證。同時,方艙的對外開放也能夠更多地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滿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
正陽橋遺址考古方艙內以鎮水獸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張群 攝
“要讓年輕人喜歡,就要用他們的語言講故事。”張仔茉說,“神獸Cube”概念應運而生,并由此開發了一系列以鎮水獸為主題的文創產品。
胡同里的現代生活
“以前14戶人家擠在一個院里,現在只剩2戶,寬敞多了。”東城區福祥社區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肖今介紹說,通過“申請式騰退”政策,雨兒胡同30號院12戶居民外遷,使留下的住戶獲得了改造空間。
在胡同修繕治理項目中,東城區堅持“保留的傳統建筑與植入的現代建筑共生”,申請改善的居民首先需要拆除自建房。
“因為平房層高高,我們采取非常先進和現代的Loft房型對房屋進行改造。”肖今說,申請的居民基本上都在家中實現了“廚房和衛生間自由”,再也不用在大冬天的夜里跑公廁了。
剪紙里的新時代
2022年,北京中軸線申遺進入關鍵階段,謝靈和兩位剪紙傳承人決定用剪紙再現這條古都文脈。
北京市非遺剪紙傳承人謝靈在西城區紅墻文化大講堂上分享自己與剪紙的故事。張群 攝
“中軸線7.8公里,作品就做7.8米,這么大的剪紙,光是鋪開紙張就要五人配合。”
“傳統剪紙多是平面對稱,可中軸線建筑是立體“疊羅漢”,怎么表現層次感?”
……
試了無數次,整整6個月,畫卷終于完成。謝靈感慨道:“當作品被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永久收藏時,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值得!”
與此同時,如何讓剪紙討得年輕人喜歡成為謝靈研究的新課題。
“我想讓剪紙時尚起來!”謝靈嘗試用剪紙做人物肖像,把名字設計在傳統紋樣里,開發成各種文創產品;為穿漢服小姐姐設計會“綻放”的云肩裙擺。
老地方的新角色:文化遺產地化身文明實踐陣地
在許多人心中,“文化遺產地”總帶著歷史的厚重感:是紅墻內斑駁的碑刻,是老街中寂靜的深院,是只能被瞻仰、被銘記的遙遠符號……莊重,卻與真切的日常相隔。
而如今,這樣的印象正被重塑:博物館里開展“開學第一課”、鐘鼓樓里開展科普活動……文化遺產地成為可參與、可共享的“文明課堂”,在當代生活中續寫溫暖篇章。
匾額博物館里的德育課
坐落在朝陽區王四營鄉的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是北京市首家“類博物館”,也是北京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收藏了400余塊道德主題古匾。
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內展示的匾額。張群 攝
“許多學校畢業典禮、‘開學第一課’以及校園重要活動等都來到我們博物館舉行,在德育氛圍中接受文化熏陶。”館長李培義驕傲地說道。
今年6月份,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金都分校400多位六年級師生和家長齊聚博物館文化大講堂,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畢業之旅。
“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去年我們共舉辦了185場活動。”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工作人員孫暢介紹,博物館幾乎每兩天就迎來一場熱鬧聚會,已成為周邊村民、企業和學校熱衷的文明實踐陣地。
鐘鼓樓里的文化客廳
“我們每年光二十四節氣就有48場活動,每場都不重樣!”作為北京市市、區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北京鐘鼓樓正以新穎方式打開文化遺產——擊鼓鳴鐘表演、主題展覽、趣味問答、科普教育等,讓市民游客體驗古老建筑煥發的新生機。
重陽節特邀老同志參觀,周邊學校可預約專題講解和實踐活動,“內容有誤我們當場糾正,桌椅板凳全提供!”講解員介紹說,北京鐘鼓樓以積極、開放的姿態開展各項文化活動。
從社區居民到在校師生、各地游客,人人都能在此感知傳統,北京鐘鼓樓已變身為一座持續生長、向所有人敞開的文化客廳。
守護者的新使命:煥發文化遺產的文明活力
在人們印象中,“守護文化遺產”似乎總帶著某種遙遠的莊嚴:是專家案頭的考據,是修復室里的小心翼翼……重要,卻仿佛與老百姓隔著一道門檻。
而如今,這樣的距離正被悄然縮短:從銀發長者到幼小孩童,從社區工作者到企業職工……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正以溫暖的行動力,讓文化遺產的守護成為可參與、可助力的日常。
古道守護者
“我就是門頭溝人,門頭溝古道特別多,就想為保護古道做點事。”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隊隊長于有君說起自己組建志愿隊的初衷,非常質樸。
從最初的幾人,到現在的2900人,志愿隊隊伍越來越壯大,隊員們的參與熱情也越來越高漲,“我們群發公益活動預告,不到二十分鐘,報名人數就有50人了!”于有君驕傲地說。
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隊的志愿者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于有君供圖
“剛開始撿垃圾的時候,其實還有點放不開、彎不下腰,后來慢慢在隊友們的感染下,就主動下手撿垃圾了。”60歲的吳春英從2018年參加志愿隊,到現在已經有七個年頭。
“團隊里不少人歲數都比我大,卻都起早貪黑的,家離得遠還比我們來得早,遠的隊友早晨四五點鐘就出門了。”說起最讓她印象深刻的事,吳春英非常感慨:“有一年門頭溝發洪水,我們隊里有個大姐,背著帳篷從市里趕來清淤泥,特別讓人感動。”
“隊伍里最大的一位志愿者都75歲了,我今年53歲,還能再干十年!”于有君爽朗地說道。
2014年組建以來,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隊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2萬小時,行走古道2萬多公里,為古道和沿線文物保護、環保宣傳、古道文化宣傳和古道清山等活動默默貢獻著力量。
長城守護人
“許多年前,有一個小站在現實中遇到的真實故事,長城邊的孩子為了抓蝎子賣幾毛錢把墻給推倒了,因為蝎子就在石頭縫里。”長城小站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張俊說這件事對他們觸動非常大,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保護長城最重要的不是我們這些志愿者,而是住在長城腳下的一些鄉民。”
于是,大家開始行動,以長城為背景,給老鄉拍照、送照片。后來,他們跑學校、辦影展、捐圖書,發起“家住長城邊”項目,讓孩子把故事帶回家。
但,還遠遠不夠。
“我們調研的時候,有村支書感嘆‘我們捧金飯碗,但是餓肚子’。”張俊想改變這一切,他想:“村民能從長城得到收入,才會真正守護它。”
于是,他們想到“長城嘉年華”這個概念,想辦法把長城腳下的村莊變成長城文化村落,吸引更多人進入到村落里面去體驗長城文化,進而促進政府、商業企業來投資建設。
“‘長城嘉年華’不只適合鄉村,也非常適合非長城地帶。”張俊說,目前項目理念整合進入云游長城項目,正在跟有關方面談合作,根據一線城市的需要,增加科技含量,通過打造長城知識庫、游戲等數字體驗場景,“讓不到長城的人,也能體驗長城文化。”
26年來,張俊和長城小站文化傳播中心的志愿者們在不斷調整中默默保護著長城。他們和長城的故事,遠未結束。
琴書中的志愿情
“帶一個紅袖箍,身穿紅馬甲……處處是大拿。”在西城區爛縵胡同開展的紅墻文化大講堂上,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琴書第三代傳人馬熠橋聲情并茂表演了原創劇目《紅墻根下的西城大媽》。
“平時在街上走,經常能看到她們,我的作品也是根據她們真實故事改編的。”馬熠橋感慨地說道:“其實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我們常常忽視家附近像西城大媽這樣的志愿者,她們也一直默默保護著我們、守護著北京。”
當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相融,當文化遺產地成為文明實踐場域,當普通人成為文化遺產守護者,城市的文明脈搏便如此強勁而悠長。(采訪報道組:張群)
來源:新華網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