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
在北京,提到跟書籍有關的場所,您可能第一時間想起莊重恢弘的國圖、首圖,也可能勾起在北京圖書大廈、地壇書市淘書的回憶,其實在這座超大城市的街巷胡同中,還藏著多種多樣的特色閱讀空間。它們不算耀眼,卻如同一支支溫柔的蠟燭,扎根在社區的煙火里,用淡淡書香滋潤居民生活,用豐富活動凝聚著鄰里人心,共同點亮了城市文明微光。
24小時的書香縈繞
上圖:位于大興機場的掇集書店;下圖:書店內的專題書架。張爽 攝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灑落時,北京中軸線的南起點大興機場早已蘇醒,迎接四面八方的旅客。不過,有些來訪者并非來乘坐航班,而是特意到隱藏在機場北側酒店內的掇集書店打卡。一進大門,由層層疊疊的書墻圍成的長廊格外引人注目。進入店內,兩層空間內劃分出8個圖書區,萬余冊藏書涵蓋了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多個領域。掇集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書店堅持舉辦讀書會、中軸線主題展等活動,還與大興區圖書館聯合打造了“興途館”,提供借書、買書等一站式服務,旅客們可以“借本書再起飛”。
牛街“紅色會客廳”內的閱讀空間。張爽 攝
上午九點,西城區牛街“紅色會客廳”開門迎客。這處曾經的大雜院坐落于西城區爛縵胡同108號院內,除了主展廳和多功能廳外,還在偏房專門設置了一個迷你閱讀空間。記者看到,當天的“紅墻文化大講堂”結束后,三三兩兩的居民和游客走進房內閱讀、交流。往南走出爛縵胡同,宣南書店便在錯落的四合院民居間露出了檐角。推門而入時,木質門軸發出的輕響仿佛在訴說著歲月故事。書架上整齊排列的書籍,既有聚焦老北京文化的讀物,也有適合大眾閱讀的經典文學名著與生活類書籍。書店負責人笑著介紹說,這里不僅是賣書的地方,更是宣南文化的“小課堂”。
讀者正在東城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閱讀。榮毅 攝
午后,東城區黨群服務中心二層北側的“正陽書社”里,不少讀者坐在書架旁的桌椅上安靜地自習、閱讀,偶有翻書聲與鍵盤敲擊輕響交織。不同于傳統書店的密閉空間,這里采用開放式布局,與公共區域自然銜接。書社采用“店館一體”模式,提供1.5萬冊可借閱圖書,同時加強外部合作,出售各類主題圖書。沙龍區可容納40人開展集體觀影、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兒童閱讀空間為不同年齡段兒童提供閱讀服務。中心及書社“七一”前正式開放,已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門打卡地。在某款點評APP上,網友評論說,“第一次來,意外發現這里辦得真好”“我要帶娃來看書”“刷新了我對公益活動中心的印象”。
夜幕降臨,許多圖書館、書店逐漸關門熄燈,而海淀區永定路街道圖書館仍燈火通明,不時有讀者前來借閱圖書。據了解,這里已全面升級,打造了一處24小時開放閱讀空間,除了提供豐富的圖書借閱和學習自習場所,還配備了免費的空調、暖氣、Wi-Fi、充電插口和衛生間等設備設施,為轄區居民提供了更為便捷、靈活的閱讀服務。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北京另一端的大興區。晚上9點左右,記者來到黃村公園門口的閱讀驛站,這里沒有工作人員,只有一臺自助門禁設備,刷讀者卡或APP登錄后,門便會自動感應開啟。驛站內空間不大,但布局緊湊有序,靠墻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幾百冊圖書,涵蓋了多個類別,每本書都貼有電子標簽,方便讀者通過一旁的自助借閱設備辦理借還手續。驛站中央擺放著兩張長條桌和八把座椅,桌面干凈整潔。正在借閱圖書的呂女士告訴記者,她經常晚上帶著孩子來公園散步,路過驛站時會進來選幾本書,“這里 24小時開放太方便了,有時候加班從地鐵站出來回家路上,想來看看書也能來,環境安靜又舒適,就像家門口的‘微型圖書館’。”
365天的文明播種
涵芬樓書店坐落于王府井大街,這里也是北京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走進書店,紀念墻上掛著兩幅對聯,一副寫著“涵宇內大智慧,與吾邦共芬芳”,另一幅寫著“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閱讀啟迪智慧,書香潤澤心靈,這些散落在北京街角巷陌的閱讀空間,不僅是家門口的“文化補給站”,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更以書為媒,把多種文化要素聚集起來,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將靜態閱讀轉化為動態體驗,打造文明理念傳播、實踐行動落地、公民道德培育的“文明港灣”。
紅色主題活動廣泛開展。昌平區舉辦“紅韻誦華章 薪火詠相傳”誦讀大賽,線上線下廣泛宣傳動員,用誦讀傳承紅色基因,贏得陣陣喝彩。東城區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舉辦“品讀紅色經典” 讀書會,邀請革命老兵講述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文化傳承活動精彩紛呈。延慶區充分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在水峪村建立北京市首家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驛站”,引入傳統非遺“燕京八絕”特色作品,建立非遺書屋,沉浸式打造非遺主題特色閱讀新空間。西城區在“十月文學月”期間開展曹雪芹風箏非遺公開課,讓市民親身體驗非遺技藝。
資料圖片:2024年9月29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主辦的“書”寫美德·家風永續——為榜樣點贊和身邊好人系列宣傳活動在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舉辦。首都文明網供圖
強化榜樣人物引領。去年底,為榜樣點贊和身邊好人系列宣傳活動在朝陽區崇德堂匾額博物館舉行,通過故事分享、詩歌誦讀、歌曲演繹、傳拓體驗等環節,展現“中國好人”“北京榜樣”事跡,引導市民群眾以好人榜樣為引領,以書香涵養好家風,在閱讀中領略楷模的精神力量。順義區通過主題活動,將“閱讀驛站”品牌項目與發掘褒獎基層好人好事、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順義好風氣”新機制緊密結合,共同打造榜樣讀書活動,以榜樣引領閱讀,以閱讀弘揚美德,具象化、形象化宣傳好人好事和凡人善舉,實現讀書風氣與道德風尚相互促進,共同營造書香滿溢、溫暖和諧的社會風貌。
“文化+文明”激活社區生態。大興區興宇西里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打造“宇西文化節·濃濃書香千萬家”品牌閱讀項目,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閱讀體驗,引導和鼓勵社區未成年人擔當“文明使者”,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帶動更多居民參與文明社區建設。豐臺區探索聯動多種文化資源共同助力社區建設,構建“1+N ”的服務網絡,除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還定期舉辦社區讀書會、民意征集會,以文化為載體,搭建參與社區治理的共享平臺。
未來的“家門口小書房”將是什么樣
深入京城各個角落的特色閱讀空間,不像大型圖書館那般氣勢恢宏,卻如細密的毛細血管般滲透生活,把“詩與遠方”搬到居民眼前,當然也避免不了“柴米油鹽”的現實問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部分居民、讀者和網友的“吐槽”,也親身體驗了一些不便之處。有的讀者認為,社區圖書館的書籍往往比較老舊,看不到新書,而且往往是社區活動中心的一部分,隔音效果不好,看書時候經常受到打擾;有的居民反饋,自己街道的圖書館處在封閉管理的小區內,進出比較麻煩,被擋了幾次后就再也不想去了;有的網友感嘆,部分特色書店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過分重視設計,在售的文創產品比書還要多。
今年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培育城市文明的成效體現在人民精神生活的豐盈上,檢驗于群眾文化獲得感的提升中。家門口的小書房一頭連著居民對精神滋養的日常需求,一頭系著城市對崇德向善的文明追求,它將是忙碌生活里的充電站,是親子互動的溫馨課堂,更是連接社區的紐帶,串聯起個體成長與城市文明建設,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添磚加瓦。(采訪報道組:張爽)
來源:中國文明網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