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

當“西城小哥”的身影匆忙間略過古城墻,當高校學子在四合院石榴樹下開講“身邊的二十大”,當商戶們齊聚“誠信承諾墻”前重溫誓言——一場場浸潤人心的理論宣講正在京華大地的胡同里巷、商圈樓宇間生動鋪展。北京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引領,探索基層理論宣講創新實踐,讓黨的創新理論從“書面語”變為“家常話”,從“紙面上”繪進“實景畫”,在基層治理的枝葉末梢上灑滿新時代思想光芒。

互動式宣講,共享文明成果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宋自鴿站在大柵欄街道文明實踐所的老槐樹下,張口就來的引經據典,讓乘涼的老街坊們豎起了耳朵。這場理論宣講,她從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入手,介紹了為什么要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幕“鄰家孩子講政策”的場景,源于西城區基層干部的一次“頭腦風暴”。幾年前,社區想搞理論宣講,卻犯了難:請專家經費支出未列入預算,自己講又怕理論講得不夠專業。大家集思廣益,盤起自己身邊的資源,靈光一閃想到了自己在馬克思主義學院讀書的師弟師妹們,就這樣,馬院學生到社區率先試水。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宋自鴿開展“馬院進社區”理論宣講。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和居民自家孩子年紀相仿的年輕人,蹲在胡同石墩上改課件,用冬奧志愿者經歷、醫保新政等身邊事解讀“國之大者”,老人們都愛聽“鄰家孩子講政策”,孩子們追著哥哥姐姐也要當“小小宣講員”。學生們也在這場雙向奔赴中蛻變,他們把理論稿變成“社區故事集”,用“高空拋物”案例把《民法典》講成了“日常安全手冊”……如今,600多名馬院學子成了西城胡同的“掛職副站長”,由高校導師把握方向、社區站長教社會實踐的“雙導師制”,讓學生們在這場青春與老胡同的“雙向奔赴”里相遇,理論不再是書本上的字,而成了街坊鄰里“過日子的道理”。

跨過中軸線,東城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紅磚小樓里,理論宣講正以另一種方式生長。三層正陽展廳的時光長廊里,“紅樓初心”的老照片和“正陽先鋒”的新故事隔著歲月對話;青年講師帶著冬奧徽章講“青春賽道”;白發老黨員摸著黨章講革命往事……更暖的是資源融合的故事:正陽會客廳的咖啡香里,企業和社區簽下28份“便民協議”,把“我為人人”寫進了日常;薪火造物店里,社區阿姨剪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剪紙,讓抽象的理念成了小小的書簽。

而朝陽區半壁店村的蛻變,更讓理論宣講深深扎根鄉土。這個曾經的“四無村”,靠著“魅力BBD”黨建品牌,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化成了村口的親水步道,把“共同富裕”算成了村集體年收入超千萬的賬本。村史館里高懸的那幅“昔日四無地,今朝幸福園”的書法,正是理論之光照亮鄉村振興路的最好見證。

沉浸式宣講,再造文明場景

在中軸線兩側的胡同居民區里,東城區“胡同里的紅色講壇”與西城區“紅墻文化大講堂”兩大宣講品牌宛如一對雙璧,讓老城區的歷史文脈與基層生活在宣講場景中交融共生。東城區東四胡同博物館的院子里,非遺傳承人王樹才撥動琴弦,一段《永樂大鐘的傳說》在青磚灰瓦間流淌。弦音剛落,城市規劃師張喆就攤開“修胡同賬本”,細數“哪戶人家加了保溫層卻沒改老格局”的民生細節。當聽眾漫步至四合院門楣下,指尖觸碰磚雕影壁的紋路時,抽象的“文化傳承”已化作門墩上的雕刻,成為可觸摸的“活教材”。在這里,理論宣講不是“你講我聽”的單向輸出,而是“邊走邊聊”的雙向奔赴。

西城區“紅色會客廳”宣講活動中,青年曲藝演員馬熠橋演繹北京琴書《紅墻下的西城大媽》。榮毅 攝

在西城區爛縵胡同的紅色會客廳里,青年曲藝演員馬熠橋演繹北京琴書《紅墻下的西城大媽》,把“張大媽巡邏轉角樓、李奶奶調解家長里短”的日常,唱得活色生香,“我們不僅唱,還要表演的生動,展現大家身邊的人和事,讓觀眾感受到人情味和煙火氣。”當“宣講+探訪”帶領群眾走過重新修整的老院、共享菜園的街角,黨的創新理論便真的飛入尋常百姓家,群眾在弦音鼓點與青磚灰瓦間,讀懂“基層治理靠大家”的深意。這種“理論+文藝+實景”的沉浸式場景再造,讓宣講不再是單向的“講臺授課”,而是滲入骨子里的“文化浸潤”,理論宣講有了“星火炊煙的溫度”與“文明根脈的深度”,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以文化人、以情動人”的深刻示范。

朝陽區藍色港灣的“誠信承諾墻”則把文明實踐搬進了商業區。作為朝陽區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商圈”,理論宣講的陣地拓寬了商業場景,延長了服務半徑,讓消費者成為文明實踐的“主理人”,在這里構建起“社區+商圈”的文明生態系統。“我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商業服務,讓顧客在消費中感受文明力量。”商圈負責人介紹,今天在藍色港灣,能看到的不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精神的富足。

分眾化宣講,匯聚文明力量

在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每年一度的春節廟會上,總能看見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跟著社區阿姨學捏餃子,用中文大聲喊出“恭喜發財”!這個住著20%外籍人口的國際化社區,在“美美與共,友來友往”的交流中,把理論宣講包進了餃子皮里,融進每一個傳統喜慶的節日里。

為了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聽得懂、愿意聽”,麥子店街道漢語學堂的老師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帶著大家模擬“醫院掛號”“手機支付”的生活場景;文明實踐站的“學習角”有24種語言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整齊排列,大使夫人在這里用母語品讀“天下為公”的東方智慧;市民活動中心的“中外美食大家嘗”“中醫養生講座”,讓茶文化、經絡養生等傳統文化,以沉浸式體驗走進外籍居民生活。麥子店街道用化解國際化社區宣講難題的生動實踐,讓理論宣講在跨文化語境中“零障礙”流動,讓每個文化個體融進了有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麥子店社區開展“共朝美好 濃情端午 粽享安康”主題活動。朝陽區麥子店街道供圖

從大都市到小鄉鎮,在順義區仁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里,“365兒童故事會”日復一日地用繪本講述黨史故事,讓紅色故事的種子在小朋友們的心里根植理論幼苗。這里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講師,他們是“北京榜樣”用親身經歷詮釋擔當,是思政教師把塵封的黨史編成兒歌,是三好學生帶著同齡人的稚氣扮演起“小英雄”,他們掌心的溫度、眼里的光,都在告訴孩子們:紅色故事從不是書本里的鉛字,而是能裝進心里、扛在肩上的“接力棒”。這,正是文明最綿長的回響。

北京市順義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的“365兒童故事會”。北京市順義區仁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供圖

更令人動容的是西城區“西城小哥"的蛻變故事。50名外賣騎手化身“最美城市響應人",在送餐途中成為基層治理的“移動探頭",用職業觸角延伸著城市文明的毛細血管。在廣內街道傳頌著“愛心冰箱"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路邊摔倒被外賣小哥救助的老人。當時,外賣小哥幫了老人后默默離去沒留下姓名,老人就專門在社區里捐設了一臺冰箱,無償提供冷飲,老人說:“只要小哥來了,就能有口水喝。”這臺“愛心冰箱”見證了“西城小哥”與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助互愛,受到理論宣傳教育引導的小哥,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如今新就業群體已經融入城市,快遞驛站里的溫情問候化作城市里的情感地標,這些發生在大都市里的小故事,在新就業群體的務實工作與口口相傳中,轉化為基層治理中的文明新力量。

從胡同里的青春宣講,到國際社區的多語種課堂;從商圈里的誠信承諾,到外賣箱里的暖心故事,在北京,基層理論宣講正以春風化雨般的滋養,浸潤著每一個角落。“我們不求聲勢浩大,只求潤物無聲。”北京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當理論講成“家常話”,當政策變成“身邊事”,這些帶著煙火氣的創新實踐,正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遞上一份暖心的“首都答卷”,成為“文明中國”的鮮亮縮影。(采訪報道組:榮毅)

來源:中國文明網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