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寧愿自己受凍挨餓,也要把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一粒糧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個兒郎送去上戰場。”北京市房山區委黨校教師劉金玲的動情講述,再現了抗戰歲月中軍民一心、共赴國難的感人場景。9月17日,北京市“偉大抗戰精神”百姓宣講團走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三百余名師生凝神聆聽,在歷史的回望中深受震撼與鼓舞,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青春力量。

宣講現場






北京市房山區委黨校教師劉金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志愿講解員林漢京、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吳怡萱、首鋼集團退休干部李鐳、北京印刷學院學生楊舒惠、房山區退休音樂教師邢秀花六位宣講員站在講臺前,從抗戰時期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與革命先輩們堅定不移的忠貞信仰,講到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實踐。他們沒有使用華麗辭藻,而是以最質樸的語言、最真實的故事,將歷史場景中那些關鍵細節一一還原。宣講內容沿著“烽火歲月中的堅守”到“和平年代下的擔當”這一脈絡逐步深入,層層推進。“面對面”的宣講,如同一扇窗口,讓大家不僅聽見,更“看見”了偉大抗戰精神在今天的延續與回響。那一刻,信仰的力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一股真實可觸的能量,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座談交流

宣講落下帷幕后,學校借助“先進人物面對面”的既定活動機制,緊接著組織了一場主題座談會。會上,師生代表聚焦“新時代青年如何以抗戰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先進人物的實踐經歷對青年成長的啟示”兩大核心議題,與宣講團成員展開深度對話。

同學們結合自身專業學習收獲與日常生活感悟,積極分享聆聽宣講后的思考;宣講團成員結合自身經歷為青年答疑解惑,鼓勵大家把堅定信仰落實到日常的具體行動中。這場近距離的交流,成功推動“信仰行”項目的育人目標從“被動聆聽”升級為“主動領悟”,真正讓先進人物的精神力量,轉化為青年學子砥礪成長的內在動力。
學生感言
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穎慧:六位宣講員向我們分享了部分英烈的光榮事跡,先烈們以大無畏的精神,投身于革命事業、投身于救國救民的抗戰中來,用短暫而壯麗的一生在中國革命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譜寫了一曲曲人生壯美的篇章,光榮的載入了中國偉大的歷史史冊。我們總能聽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的話語。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要在精神上向他們看齊,不斷奮斗,努力提高,為祖國建設多做貢獻!
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姚姚:6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宣講員,用質樸語言與真摯情感,帶領聽眾回溯抗戰歲月,讓偉大抗戰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宣講員們或講述先烈們在戰火中堅守信仰、浴血奮戰的壯舉,或回憶抗戰時期普通百姓同仇敵愾、支援前線的事跡,將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個體經歷。作為聽眾,我深刻感受到,偉大抗戰精神并非遙遠的歷史符號,而是融入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在和平年代,我們雖無需直面槍林彈雨,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仍是我們前行的力量源泉。未來,我們更應將偉大抗戰精神化為實際行動,以初心堅守信仰,以使命擔當作為,在各自崗位上拼搏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不竭動力。
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珂兒:聆聽宣講團講述的抗戰故事,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歷史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是永遠值得感懷的。烽火早已熄滅,可抗戰精神并未塵封,反而化作一股深沉的力量,在時代浪潮中激蕩。從芯片領域的奮力突圍,到人工智能的加速崛起,再到新能源賽道的領先奔跑,無數普通人沿著先輩的足跡奮勇向前。他們以各自的堅守與拼搏,將熾熱的家國情懷書寫成獨屬于中國的浪漫篇章。這讓我明白,偉大抗戰精神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無數人用熱血鑄就的信念。如今雖無戰火,但這份“不畏強暴、敢于勝利”的精神仍需傳承。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份子,我們更應銘記歷史,用實際行動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努力守護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供稿:百姓宣講處
審核:許成成
責任編輯:蘇文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