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東城區三眼井胡同68號院一改往日寧靜,“井景之約”胡同美術館在這里啟幕。這座隱身于胡同深處的美術館,不僅是三眼井片區煥新亮相的首張“文化名片”,也標志著該片區公共空間更新成果全面向公眾開放。
走進修葺一新的院落群,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筑與現代藝術展品相映成趣,長約60米的騰退胡同空間被巧妙改造為開放藝術走廊。
美術館旁,新添的藝術裝置“一磚一瓦”吸引眾多目光。磚墻樣貌的展架矗立,彩色屋瓦覆扣延展,既是胡同空間里的微更新景觀,也成為游客休憩點,提升互動性與參與性。
“這里不只是展覽場所,更是連接居民與藝術家、社區與城市的多元平臺。”景山東街社區書記苗莉莉說,胡同美術館讓老建筑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同時煥發新生機,既體現了老城溫度與現代活力和諧共生,也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嶄新窗口。
三眼井片區的蛻變源于兩年前的城市更新行動。2023年3月,作為皇城景山街區一體化更新試點,該片區啟動申請式退租和恢復性修建,選取9個院落作為“啟動區”進行改造,總建筑面積3056平方米。如今,8個整院和1個共生院已完成修繕,在保留傳統格局的基礎上注入新功能。
更新后的院落著力打造多功能復合空間,引入文化創意和設計企業。與美術館同期開放的“井空間”則作為“共生院”模式的代表,既保留居民日常生活,又融入文化展示功能,成為服務游客、居民和商戶的共享客廳。這種模式通過公私空間的有機融合,為老城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首開集團景山項目負責人畢晶晶介紹,目前皇城景山街區恢復性修建仍在推進,將以這9個院落為樣板,形成可復制的修繕標準和業態創新模式,逐步推廣至整個街區。通過政府、企業、專家和居民的多方協同,探索“保護、更新、活化”一體化的城市更新路徑。
隨著三眼井片區更新成果的開放,如今居民們能在午后踱進美術館看一場展覽,游客們也樂意在“一磚一瓦”藝術裝置旁歇腳聊天。老墻依舊,院落煥新,生活與藝術在此自然交融,為北京老城更新實踐提供了一個可見、可感、可延續的生動樣本。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