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和加強數字文化建設,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推動數字文化建設,探索數字文明新形態,是數字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本期《當戲曲遇上AI 傳統文化“破次元”擁抱Z世代》視頻中,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書記、研究員黃琳以“中國戲曲數字煥新行動”作為案例,生動地講述了數字技術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有益探索。
內容詳情
在當前這個時代,我們必須要積極地擁抱數字技術的發展,要充分地運用數字技術來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的文化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更加廣泛地融入現代生活的命題。
“中國戲曲數字煥新行動”把很多知名戲曲的唱段,包括曲目的作品、專業的動作手勢,進行了數字化的轉化。比如,采用了AI影像的修復技術來轉錄和修復了很多經典戲曲的作品,涉及京劇、昆曲、越劇、川劇、豫劇等等不同的劇種,讓這些經典作品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傳播。
與此同時,這個行動還采用了6DoF技術,錄制了72個6DoF的京劇的程式,并且對它進行了數字化轉化,觀眾可以在任意的角度進行放大和縮小,同時更好地、高清地呈現演員手腕的轉動、眼神的流轉等微小的動作和情緒,為戲曲教學和研究呈現了立體和多維的細節。這樣的技術手段的運用破解了在戲曲傳承教學方面一直面臨的一些困境,名角的身段、演法很多時候在于一些微小之處,如果不細細地研究和品味學習,是很難學習到位并且更好地去傳承。
同時,通過網絡直播的活動,可以看到數字技術解構戲曲的全過程,用豎屏沉浸直播的方式呈現在熒幕前,吸引了超過700萬人在線觀看,零距離來體驗戲曲的魅力。此外,開發了一系列的創新玩法,像現在比較熟知的AI美照、AI換臉、AI的戲曲編曲等。這些玩法以一種輕松娛樂的方式把戲曲的元素傳播到了日常生活中,讓更多的年輕人產生了更多對于戲曲的熱愛和好奇。
要運用數字技術把文化內容與日常生活更加結合,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加容易輕松地感知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樣才能更加有力地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為民族的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合力。
來源:宣講家網
審核:許成成
責任編輯:蘇文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