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口老齡化加速、生活節奏加快及不良生活習慣蔓延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失眠患病率持續攀升。睡眠健康不僅是關乎個體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更已被納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核心公共衛生目標,成為國家健康戰略中不可忽視的一環。2025年9月21日,以“見證優質睡眠的力量”為主題的中國睡眠醫學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匯集了多位院士、學科領軍者及國際知名學者,共同探討失眠治療的最新進展,旨在推動我國睡眠醫學的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新動能。

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近期發布的《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中有近半數(48.5%)存在睡眠困擾,其主要表現包括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及早醒等。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教授強調:“失眠不僅影響日間功能,更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部分腫瘤等慢性病密切相關。長期睡眠障礙還會顯著提升認知障礙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成年人每日應保持7–8小時睡眠,老年人也應盡量達到5–6小時。”

盡管目前臨床可用于失眠治療的藥物類型較多,但其安全性、依賴性和療效局限性仍較為突出。傳統藥物如苯二氮?類及非苯二氮?類藥物雖能縮短入睡時間,卻容易引發日間困倦、認知功能下降、藥物依賴等問題,老年人用藥后跌倒風險也顯著增加。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如雷美替胺等雖不具備成癮性,卻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且循證等級普遍不高,療效有限。部分藥物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還被納入精神類藥品管理,限制了其臨床普及。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薛蓉教授指出:“我們亟需一類既能改善夜間睡眠結構,又能提升日間功能,同時具備良好安全譜的創新藥物。”

在這一背景下,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DORA)作為近年來失眠治療領域的重要突破,憑借其精準的作用機制和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被國際多部指南列為一線治療推薦。食欲素系統的關鍵調控作用最早由斯坦福大學伊曼紐爾·米格諾特教授在1998年的研究中揭示,其成果于2023年榮獲“科學突破獎”。研究闡明,食欲素是維持人體覺醒狀態的關鍵神經信號,失眠患者往往在夜間出現食欲素水平異常升高,導致入睡困難與睡眠片段化。DORA類藥物通過精準阻斷食欲素與其受體的結合,抑制異常覺醒通路,從而恢復自然的睡眠-覺醒節律,避免了傳統藥物廣泛抑制中樞神經的副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9月5日,代表新一代DORA類藥物的達利雷生(Daridorexant)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開出全國首張處方,標志著該藥正式進入中國臨床使用階段。此外,達利雷生已在阿里健康、美團買藥、京東健康等主流醫藥電商平臺上架,為失眠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靈活的獲取途徑,助力實現從“睡得著”到“睡得好”的優質睡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