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河,穿越晉北群山,流經內蒙古草原,切穿燕山山脈,在華北平原鋪展出一片豐饒的沖積扇,最終奔向渤海灣。

這不是普通的河流,而是被百姓稱為“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

永定河,不僅是地理上的血脈,更是一條貫穿古今的文明走廊。從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到現代都市的水源命脈,永定河流域見證了中華文明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完整歷程。

2024年4月,河北省張家口市泥河灣地貌景觀。圖源:視覺中國

“第一餐”

在永定河上游一級支流的桑干河畔,一片被稱為泥河灣的盆地靜臥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埋藏于這片黃土之下的,是人類在東亞大陸最早的足跡。

2001年,考古工作者重點發掘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獲得遺物800余件。其中,原始人類進餐遺跡震撼世界。

一頭草原猛犸象骨骸散落多處,散布其間的是大量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二次加工的刮削器。其中一個刮削器,在出土的時候還保持著和動物化石密切接觸的狀態。多數骨骼表面,仍保留著清晰的砍砸、刮削或刻劃痕跡。

這一發現被學界稱為“東方人類第一餐”——想象,在166萬年前,一群古人類圍坐在一頭猛犸象周圍,他們一邊用加工過的石器肢解食物、刮肉取食,一邊豪飲著桑干河水,人類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從洞穴之外照射了進來……

 2025年3月,游客在位于北京的國家自然博物館觀展。“閃耀東方——泥河灣百萬年人類印記”展覽通過200余件石器、古生物化石、遺址場景復原模型等,展示泥河灣遺址群的豐富內涵。圖源:視覺中國

泥河灣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東方人類地下檔案館”,一件件出土遺物勾勒出中國北方近200萬年至一萬年前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這是一個古人類活動的生動證據鏈,也是一個獨具東方特色的故事:

距今136萬年前小長梁遺址中,出土了200多件石英巖制品,包括用于挖掘的尖狀器、切割的刮削器以及可投擲的石球,構成東亞地區舊石器早期的標準器物組合;11萬年前的前桑峪遺址中出土的骨化石,則為研究永定河流域古人類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10萬年前的許家窯—侯家窯遺址中,發現了早期智人化石及大量石球,展現著人類狩獵技術的進步。

200萬年間,桑干河哺育著泥河灣的古人類,文明在進化中日漸成熟。在泥河灣盆地東南緣的下馬碑遺址中,考古學家在距今4萬年前的地層中揭露出東亞最早的“顏料加工區”——用于研磨的研磨盤、研磨棒,分布極為密集的赤鐵礦塊、粉,甚至周圍的土壤都已被染紅。

除了用于滿足生存需求之外,桑干河畔的古人類用這些顏料裝飾著自身。這些顏料,給人類初始的審美能力涂上重重的一筆,人類的智能從具體的事物悄然向理念與文化邁進了一步。

滋養了打制石器時代的文明,永定河水繼續從上游奔涌而下,人類的雙腳也即將邁出洞穴。


 

王府井

永定河從群山中蜿蜒而出,自石景山附近流出西山,來到北京小平原。《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一書提到,永定河裹挾大量泥沙奔騰而下,當它失去大山的約束,在北京小平原上來回擺動,就形成了永定河沖積扇。而北京城就坐落在永定河沖積扇的中部。

永定河滋養的北京平原上,人類活動的足跡從未間斷。

王府井,北京的地標之一,位于北京的核心區。每一天,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此流連忘返,于鱗次櫛比的樓宇和北京城傳統建筑之間孜孜探索。

然而,或許鮮有游人知道,在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核心區域、在這片游人絡繹不絕的街道和高樓之下,埋藏著距今2萬多年前人類文明演化的秘密。繼周口店北京猿人之后,這里也藏著“北京人”來時的路。

1996年12月,在王府井東方廣場施工工地,北京大學學者岳升陽發現了大量黑色碳跡、動物碎骨及人工打造石片。隨后,一場搶救性的科學發掘和綜合研究開始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確認,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2.4萬至2.5萬年。約2000平方米的遺址面積,距地表深11至12米的文化層中,出土了2000余件遺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遺跡和赤鐵礦碎塊等。

燒石、燒骨、木炭、灰燼等遺跡被一一發現,李超榮在《北京王府井東方廣場古人類遺址發現記》中說,燒石等遺跡的發現,表明王府井古人類已經掌握了保存火種技能。

出土的石制品、骨制品,則展現了古人類的技術水平的發展。石制品類型包括石砧、石錘、石核、石刀等,骨制品則有骨鏟、骨刮削器等。出土的動物骨骼豐富,包括原始牛、斑鹿、蒙古草兔、鴕鳥和魚類等。

 2014年9月,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中的石片。圖源:視覺中國

研究發現,當時的古人類在這處永定河的沖積平原上建立了一處季節性的臨時營地,進行狩獵和采集。人們一邊制作工具,一邊屠宰和肢解獵物,然后圍著火堆進行燒烤。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發現了有人工刻劃痕跡的骨片。這些狀似側柏的刻痕,被認為可能是原始的雕刻藝術,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骨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品提供了珍貴材料。

王府井遺址是繼周口店之后,北京地區遠古人類遺存的又一重大發現,并且是首次在國際大都市中心發現如此久遠的古人類文化遺產。如今,這處遺址就靜靜躺在東方廣場地下三層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在繁華的鬧市中講述著古老深邃的故事。

這個故事有關人類的演化,也有關永定河哺育遠古先民的明證。它清晰地表明,永定河流域不僅是早期人類在山區洞穴生存的搖籃,也是他們走向更廣闊平原、創造燦爛文化的歷史舞臺。這舞臺一旦在歷史的長河中鋪展開來,古代先民們必將在其中找到一處穩定的居所。

定居者

洋河和桑干河在河北懷來夾河村相匯,始稱永定河,永定河經過官廳水庫后進入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西側的二級臺地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生活的面紗,在此被揭開。

1966年春天,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郝守剛在門頭溝揮了一鐵鍬,泥土鏟去,古代人骨的遺骸反射著原始的光澤展露出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隨后進行了清理,發現了三個古人類的殘存人骨以及螺殼項鏈、骨鐲、石片等古代文化遺物。其中一具少女遺骸的頸上,仍掛著一條由50余枚海濱蜒螺串成的項鏈,腕部佩戴著牛肋骨磨制的骨鐲。

這偶然一鏟,鏟出了華北地區最完整的新石器早期人類生活圖景。東胡林人遺址,填補了自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2萬年前的田園洞人以來,華北地區人類發展史的一段空白。

2001年至2006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考古隊先后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系統發掘,出土了多具人類遺骸、獸骨化石、細石器、陶器等重要文化遺存。

2005年,東胡林遺址的浮選工作中,少量炭化的小米遺存被發現。這些小米的馴化程度已達50%-60%,比野生種顆粒更大,這證明東胡林人已邁入農業社會。

在遺址的火塘旁,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石磨盤,表面光滑如鏡,使用痕跡超過千次,旁邊陶罐的殘片內側甚至殘留著煮粥的炭化物。

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圖源:光明日報

東胡林人的精神世界同樣令人驚嘆。他們從遠方運來赤鐵礦,磨成紅色粉末,可能用于儀式或裝飾,這標志著人類從生存需求轉向審美與信仰的飛躍。

東胡林遺址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出土文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存方式革命。當人類從洞穴走向永定河沖積平原,在河流階地上建立定居點,開始了農業生產和陶器制作,中華文明由此邁出了走向農耕社會的關鍵一步。

人類跨過了又一個門檻,在永定河流域,文明的交響樂即將進入名為歷史的高潮。

黃帝城

永定河上游的涿鹿盆地,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部落融合。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戰國策》記蘇秦說秦惠王曰:“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史記》有載:“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約五千年前,幾大部落會聚于涿鹿,軒轅氏黃帝先后戰敗了神農氏炎帝、九黎族蚩尤兩大部落,通過“合符釜山”統一旗幟和號令,推舉出了首個盟主——黃帝。

黃帝“邑于涿鹿之阿”,在涿鹿山下的平地上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即“華夏第一都”黃帝城。歷史進入了炎黃時代。

在涿鹿中華三祖文化園內,黃帝城遺址的夯土城墻在陽光下泛著土黃色的光澤。遺址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510至540米,東西寬450至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墻下層為疊土層,上層為夯土層,南、西、北城墻比較完整,東城墻南段已浸于軒轅湖中。

黃帝城遺址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殘件,石斧、石杵、陶盆、陶甑、陶紡綸等文物,文物蘊藏量豐富。

《史記》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黃帝時代開創了觀象授時、勸課農桑、修筑宮殿、制定禮儀等先河。

 2019年7月,黃帝城的中華合符紀念雕塑。圖源:視覺中國

從炎黃時代開始,永定河流域成為民族融合的大舞臺,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誕生,中華民族的根基自此奠定。歷史上,各民族在永定河流域交往密切,先后有五個民族、七個朝代在永定河流域建都。

永定河水奔流不息,穿山鑿石鋪就廣袤平原,綿延千里滋養地下水源,歷經百萬年的奔騰,終于為那座偉大城市的誕生埋下了所有必需的伏筆。

在永定河沖積扇的脊背上,一個由永定河故道水系滋養的聚落逐漸興起,這就是古薊城。春秋時燕國并薊,將都城遷至薊城。自此,從秦漢至隋唐的薊城、幽州城,到遼的南京析津府、金中都,元大都……直到人類與自然共同雕刻出這座名為北京的城市。

永定河,不僅是一條地理上的河流,更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臍帶。它用泥沙堆積出北京城的根基,用水流滋養了華北平原的農業文明,用河谷通道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在她的見證下,中華文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輝煌耀目。

永定河,一度被稱為?水、渾河、無定河,她在山石激蕩之間有意無意地沖刷開文明啟程的航道,文明則源源不斷地為大河注入人文的錨點、刻畫出從“無定”到“永定”的航向。在這條航線上,人類文明走向新的秩序。

(流程編輯:U07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