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介寒儒,卻以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震古爍今;他是“北宋第一完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從寒門學子到戍邊儒將,從書院山長到一代名臣,范仲淹以拳拳之心,將家國情懷刻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9月26日20:00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將播出范仲淹篇,主持人撒貝寧攜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組成探訪團“穿越”宋朝,開啟與范仲淹的跨時空對話。央視頻App同步播出。

直擊天下第一雄文《岳陽樓記》誕生瞬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句子,究竟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就?節目以影視化手法再現天下第一雄文《岳陽樓記》的誕生過程。1046年,被貶鄧州的范仲淹身處人生低谷,面對摯友滕子京寄來的《洞庭秋晚圖》,他雖未親臨岳陽樓,卻憑借胸中丘壑,提筆寫下“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壯闊氣象。鏡頭捕捉到他落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瞬間,那一刻,不僅是一篇文章的完成,更是一種士大夫品格的定格。此外,通過滕子京、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爭相誦讀的鏡頭,呈現了“《岳陽樓記》一出遍傳天下”的盛景。

本期節目不僅再現了《岳陽樓記》的誕生,還呈現了與范仲淹相關的諸多歷史名場面。比如,探訪團見證了范仲淹贈書張載的歷史性時刻。在軍營中,范仲淹將《中庸》交到張載手中,諄諄教誨:“希望你今后博學慎思,明辨篤行。”誰能想到,這一贈書之舉,竟為北宋催生了一位理學大家。這段師徒情誼,成為節目中的溫情畫面。

范仲淹在軍營之中吟唱《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的場景,也十分令人動容。“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蒼涼壯闊的邊境,范仲淹發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喟嘆,詞句里既有殺敵報國的決心,又流露出對個體生命際遇的深切悲憫。他將戍邊生活的蒼涼、報國之志的雄渾融入詞章,使得這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開了后世蘇、辛豪放詞之先路。

北宋“開學第一課”生動呈現范仲淹教育理念
“前來求學,所學為何?”在北宋應天府書院的“開學第一課”上,老師晏殊拋出這一靈魂之問。探訪團成員以新生的身份,親歷宋代書院從填寫“親供”(報名表)到行“入泮禮”(入學儀式)的全過程。撒貝寧幽默填寫“玉樹臨風勝潘安,鐵齒銅牙金不換”,為入學儀式營造了輕松氛圍;在“所學為何”的討論中,寒門學子孫復回鄉教書的質樸理想遭受少數新生譏諷,撒貝寧引用“欲栽大木柱長天”詩句力挺。此外,節目借孫復之口說出范仲淹資助其完成學業的善舉,而面對部分學子對“學六經是否利于科舉”的質疑,晏殊以范仲淹“文學之器,天成不一”的主張,強調書院志在培養“經世致用之才”。這些場景,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范仲淹、晏殊等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

士大夫心系未來的教育情懷,千百年后仍被人銘記和傳承。節目尾聲,范仲淹“穿越”到當代,在蘇州文廟見證了一場現代學童的開蒙禮。聽到孩子們“想當語文老師”“想當學霸”的樸素愿望,他欣然提筆為孩子們點朱砂啟智。真摯的童言,與千百年前應天府書院中“所學為何”的問答遙相呼應,仿佛跨越時空的對話,昭示著教育理想長久傳承。

9月26日20:00檔,鎖定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范仲淹篇,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詞人的壯闊人生,感受那跨越千百年依舊滾燙的赤子之心。央視頻App同步播出。




未登錄
全部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