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大家好啊,我是“宣宣”,“宣宣”超有料的學習筆記來了!《黨建》雜志2025年第9期刊發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文化傳播教研室主任、教授高宏存的文章《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激發文化改革發展新動能》。希望大家都能學有所得,進步飛速!

學習筆記第74期

劃重點

深刻認識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在數字時代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它是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需要。

準確把握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文化改革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調整,如文化新業態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與升級持續深化,文化消費內容與形式更加多元;推動文化生產模式變革與重構,包括文化內容生產者海量且多元化,人工智能驅動文化生產工具革命,“人機共創”成為文化生產新方式;推動文化傳播創新與升級,表現為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播渠道得以拓展,傳播精準化水平不斷提升。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堅持黨的領導,提升數字時代文化治理能力;加強制度建設,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完善市場體系,激發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內生動力。

必會點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的三個方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調整的具體表現,如文化新業態的發展情況及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果。

文化生產模式變革與重構的關鍵要點,如“人機共創”的生產方式。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的三大舉措: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金句摘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字時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對文化生產要素配置、產品供給、需求創造等方面產生顯著影響,文化發展的新模式、新動能、新產業不斷涌現,文化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發展機遇。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調整,數字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文化產業的新特征與新模式,為文化改革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科技創新以顛覆性力量推動文化傳播機制的深層創新,構建起互動性更強、精準度更高、傳播范圍更廣的傳播生態。

關聯知識點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關聯知識點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是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一戰略目標,順應科技發展潮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所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我們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事業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