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勝利永載民族史冊,偉大精神照亮復興征程。9月25日下午,北京市“偉大抗戰精神”百姓宣講團走進北方工業大學,宣講員們將厚重的歷史課本變成了鮮活的情感交流,讓偉大的抗戰精神跨越時空,在青年學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宣講現場

劉金玲、林漢京、吳怡萱、邢秀花、李鐳、王曙光六位宣講員依次登臺,他們以史實為筆、以精神為墨,為現場師生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那段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里的感人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此次宣講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傳承,激勵著青年學子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砥礪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宣講現場氣氛熱烈,掌聲與感動交織,震撼與激動交匯。全場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將本次宣講報告會氛圍推向高潮。

座談交流

宣講報告會結束后,宣講團的成員與同學們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座談會上,宣講員們與學生代表們開展深度對話。

大家紛紛表示,宣講員們通過動人的講述和切身的體會,帶領大家回溯波瀾壯闊的抗戰歲月,感受薪火相傳的的堅守實踐,讓自己對抗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將進一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和弘揚抗戰精神,勇擔使命、積極作為,以奮斗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學生感言

建筑與藝術學院李佳潤:聆聽北京市“偉大抗戰精神”百姓宣講團宣講,先進人物的講述如明燈照亮人心。他們或追溯祖輩抗戰事跡,或分享自身傳承精神的實踐,沒有華麗辭藻,卻讓“不屈不撓、眾志成城”的抗戰精神變得可感可觸。這不僅是歷史的回望,更是精神的接力。作為新時代聽眾,我深知抗戰精神從不是陳列的口號,而是融入血脈的力量。未來我會以先輩為榜樣,在日常中踐行擔當,讓偉大精神在新時代持續閃耀。

經濟管理學院李雨桐:吉鴻昌烈士“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731不能忘卻的烙印,王曙光先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諸多抗戰故事是一座座永恒的豐碑,鐫刻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與精神,意義尤為深遠。它告訴我們民族應自信,民族應自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作為中國青年,我們將以青春為筆,以奮斗為墨,續寫中華篇章,肩負時代重擔,共同創造屬于中華民族,也屬于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儲能科學與工程學院于博洋:邢老師的選擇蘊含著深刻智慧。當她在南泥灣展板前與學生們的歌聲不期而遇時,瞬間完成了從被動參觀到主動傳承的轉變。音樂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能夠繞過理性的屏障,直抵心靈深處。正如她所體會的,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是情感的天然載體,《南泥灣》歡快的旋律讓“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變得可感可觸,《八路軍進行曲》鏗鏘的節拍讓“向前向前”的戰斗意志變得澎湃激昂。邢秀花老師的實踐啟示我們,革命精神的傳承需要更多這樣的“翻譯家”,將史書中的文字轉化為可共鳴的情感體驗。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旋律在紀念館中回蕩,歷史不再是遙遠的往事,而成為融入血脈的信仰。這種以音傳情、以歌載史的方式,讓紅色基因在旋律的律動中生生不息。

文法學院葛思宇:我由衷敬佩宣講團成員與老師們,他們是紅色文化的“擺渡人”,用真實細節讓抗戰精神有了溫度。那些先烈與百姓更值得永遠緬懷,他們是民族的脊梁。作為一名北方工業大學的學生,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我相信,只要一代代人把紅色故事講下去、把紅色精神傳下去,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就會永遠燃燒;我們必將把這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用奮斗點亮未來,照亮走向民族復興的每一步,以此告慰那些為我們開辟春天的先烈!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